WFU

2025年8月26日 星期二

代謝症候群增加巴金森和失智風險!「5項大腦代謝健康檢核表」一起逆轉大腦退化!


你的腰圍決定大腦健康!最新研究:「巴金森」增4成、「年輕失智」增2成!

我整理了「5項大腦代謝健康檢核表」一起逆轉大腦退化!

覺得肚子大、血壓偏高只是「中年發福」小問題?

先別掉以輕心!

最新研究證實:這些代謝問題都跟大腦退化息息相關!


▋代謝症候群會傷腦


❶ 2025年8月發表在權威期刊《神經學》(Neurology) 的大型研究,追蹤 UK Biobank 超過 46 萬人長達 15 年,發現:

➤ 大腦退化風險顯著增加:有「代謝症候群」的人,未來罹患「巴金森氏症」的風險,比健康人高出 ​ 39%!

➤ 基因加乘效應:如果本身帶有巴金森氏症的「遺傳」風險,又同時有代謝症候群,風險更是上升至 2.58 倍!

➤ 證據可信度高:研究團隊還結合了另外8項研究進行「統合分析」,再次證實了顯著關聯性

❷ 2025年4月同樣發表在《Neurology》的研究也發現:

➤ 有代謝症候群的人,年輕型失智症風險高出2成

「女生」有代謝症候群,失智風險增加幅度約為男性的兩倍!


▋代謝風險疊加效應


→ 每多一項代謝症候群成分,巴金森風險就疊加,多一項多14%!

→ 失智風險也疊加,最多共增加至70%!

➤ 代謝症候群診斷標準(符合下列五項中的三項或以上):

▸高血壓(Hypertension)

▸血糖高(High blood sugar)

▸三酸甘油脂過高(High triglycerides)

▸好的膽固醇過低(Low HDL cholesterol)

▸腹部肥胖(Abdominal obesity)


➤ 台灣現況:成人約每4人就有1人有代謝症候群!


▋巴金森氏症與失智一樣嗎?


​不一樣!二者都是「神經大腦退化性疾病」,但其實是兩種不同問題:

➤ 巴金森氏症:以「運動障礙」為主,手抖、動作遲緩僵硬、走路小碎步、駝背不穩,早期思路清晰,常伴隨睡眠與情緒問題、便祕等。

➤ 失智症:如「阿茲海默症」,主要是「#認知與記憶障礙」,記憶力、語言溝通能力和判斷力會逐漸退化 。

巴金森氏症,為僅次於「阿茲海默症」的第二常見神經退化性疾病。


▋高風險族群請特別注意!


如果你有以下情況,更要積極預防:

① 家族有失智、巴金森氏症病史

② 步入中壯年、40歲以上

③ 久坐辦公室,無規律運動

④ 有代謝問題,血壓、血糖、血脂問題未治療


⑤ 出現早期警訊:便秘、嗅覺減退、睡眠障礙、情緒起伏


▋5項大腦代謝健康檢核表


這也是可以立即行動的實用清單,從今天開始為大腦健康打底:

① 規律運動維持健康腰圍:每天20分鐘運動,不只改善代謝,還能延緩大腦退化,改善步態、平衡和情緒。

→ 快走、慢跑、騎單車都很好!有氧和核心運動並進更棒!

→ 聚焦「腰圍」與「體脂」而非只看體重,維持「健康腰圍」(男<90cm,女<80cm)是關鍵 。

② 開始吃MIND麥得飲食:這是能保護大腦神經的飲食法,核心在於抗氧化、抗發炎 ! ​

→ 多吃:深綠色蔬菜、莓果、堅果、豆類、全穀類 。

→ 少吃:紅肉、加工食品、油炸物和甜點 。

→ 減少高油、高糖、高鹽食物、戒菸、節酒。

▼ 詳細吃法看我整理的【大腦退化預防MIND飲食法】

③ 定期量測三高指數:在家定期量「血壓」,並安排健康檢查來追蹤「血糖」與「血脂肪」。

→ 發現問題就勇敢面對,及早治療與控制,效果通常都不錯。

④ 優質睡眠與適度紓壓:睡個好覺能幫助大腦清除廢物,建議每晚睡足7–9小時。

→ 練習正念呼吸、冥想、瑜伽等,來紓解壓力。

⑤ 保持大腦活躍與社交連結:持續閱讀、學習新技能,並維持與親友互動,提升大腦的「認知儲備力」。


▋立即可做的幾件事:


✔️ 拿出皮尺量腰圍

✔️ 戒掉手中的含糖飲料

✔️ 晚餐後出門散步30分鐘

✔️ 預約下一次的健康檢查

✔️ 下一餐多點蔬菜、莓果

✔️ 今晚提醒自己早點睡


▋基因無法改變,但生活習慣可以!


即使有巴金森氏症或失智的家族史或遺傳基因,

透過控制代謝症候群,仍然可以降低發病風險,

守護新陳代謝,就是守護我們的大腦健康!





© CC BY-NC-ND 4.0

2025年8月20日 星期三

缺鋰和失智有關!微量元素「鋰」能預防失智!




最新研究發現:「鋰」是大腦重要微量因子,在「神經退化」防護扮演關鍵角色!吃什麼好?請看我的整理!

我們可能低估了一種天然食物中的微量元素—「鋰」,

它對大腦的保護力,可能超乎想像!


▋阿茲海默症與大腦缺鋰有關


哈佛大學的研究團隊2025年8月發表於《Nature》的研究指出:

➤ 人腦證據:在「失智者」大腦中,與「記憶」密切相關的特定腦區(如前額葉皮質),鋰濃度顯著較低 。 ​ ​

➤ 小鼠模型中,科學家驗證:

▪︎ ​ 缺鋰會加速失智病變: 研究人員餵食小鼠「低鋰飲食」,發現牠們大腦中的失智病理變化、神經發炎及記憶力退化等情況都顯著加劇了 。

▪︎ ​ 補鋰可緩解病況: 在飲水中補充低劑量的「乳清酸鋰」 (lithium orotate),能減少失智病理變化和神經發炎,改善記憶。


▋我需要補充鋰嗎?


🔴 先說結論:現階段不需特別額外補充,自行補充鋰製劑仍存在風險。

🟢 我建議:從「多元均衡飲食中」補充腦神經所需元素,吃什麼好?請繼續往下看我的整理~

看到突破性的研究,可以理解很多人會想「先補再說」來「預防」失智,

我聽說市面上「乳清酸鋰」補充劑,甚至出現搶購潮...

但,小鼠不是人類。這項研究固然極具潛力,但從「小鼠實驗」到安全有效的「人體臨床應用」,還有一段路要走。

➤ 研究的主導者、哈佛神經學教授 Bruce Yankner 也強調:「不建議人們在此時服用鋰,因為它作為一種治療,尚未在人體中得到驗證。」

看看下面我整理的副作用清單,對「長者」更需要十分謹慎!


▋日常天然飲食中的鋰


建議大家與其冒險補充,不如從「天然食物」中獲取所需元素,更安全有益:

① 全穀物與根莖類:小麥、燕麥、米、馬鈴薯、地瓜

② 豆類:扁豆、各式豆類、鷹嘴豆

③ 蔬果類:高麗菜、甘藍、萵苣、蘿蔓生菜、芥菜、番茄

④ 堅果與種子:原味堅果、芝麻

⑤ 飲用水:日常飲用水、某些地區的礦泉水

★ 特別提醒:上述食物皆含有「微量鋰」,不需偏食過量!「多元種類輪替」、「均衡攝取」最重要!


▋補充鋰的可能副作用


醫療上鋰劑使用都需要專業的追蹤監測,才能避免以下可能副作用:

⏵ 常見副作用:手抖、口渴多尿、噁心腹瀉、嗜睡倦怠、體重增加、皮膚乾燥/痤瘡。

⏵ 重要器官影響:腎功能退化、甲狀腺功能低下、心律不整。

⏵ 神經毒性:噁心嘔吐、步態不穩、意識混亂、癲癇發作、抽搐。

⏵ 常見藥物交互作用(增加毒性風險):部份利尿劑、血壓藥、止痛藥、情緒調節用藥。


▋我的建議:


① 預防失智從健康生活和飲食開始:採行健康飲食,如 「MIND 飲食法」,富含全穀、豆類、蔬果、莓果、堅果的均衡飲食,不但能吃到「鋰」,連多元抗發炎和抗氧化物都攝取到了!

→ 再配合良好睡眠、運動、空氣品質、血壓與血糖管理、社交與認知活動的提升,多方面周全防護,是對大腦健康最有效、最安全的方式。

延伸閱讀【失智預防MIND飲食法】、【12個可以主動預防的失智風險

② 請小心過量鋰的傷害:在有更多、更可靠的人體臨床試驗結果出爐前,不要自行購買鋰補充劑來預防或治療記憶問題。過量鋰可能帶來副作用(如上述),得不償失。

③ 尋求專科醫師協助:若自己或家人有任何認知或記憶方面的擔憂,可以諮詢神經科或精神科醫師,接受正規的評估與建議,更安全。


▋鄭醫師的小提醒:生活為王


鋰與阿茲海默症早期變化的「連結」值得期待,但目前最可靠有效、可立刻實行的,仍是可被證據支持的「生活和飲食策略」!耐心等待科學結果成熟,再一起評估新療法是否適合吧!



#LithiumDeficiency
#LithiumOrotate
#AlzheimersDisease
#DementiaPrevention
#Neuroprotection
#Neurodegeneration
#BrainHealth
#HealthyAging



© CC BY-NC-ND 4.0

2025年8月15日 星期五

代糖甜味劑「赤藻糖醇」增加中風和心臟病風險!








標榜「零卡」、「無糖」的飲料、甜點中,部分可能添加代糖「赤藻糖醇」,研究發現:可能「損害腦血管」,與「中風及心臟病」風險顯著相關。

⚠️ 不要被「無糖」、「低卡」誤導,它可能意味著以代糖取代了蔗糖,不一定等於「沒有添加甜味劑」。

我整理了「6大類風險食物」和「打造心腦防護的5個飲食技巧」,

一起用行動保護我們珍貴的「腦和心」!


▋赤藻糖醇存在哪些食品中?


「赤藻糖醇」(Erythritol),在台灣及歐美都是常見的「甜味劑代糖」,

甜度約為蔗糖的60%至70%,帶有清涼感,口感好,

絕大多數透過工業化規模生產而來,熱量極低,因此:

→ 針對「體重管理」、「健身」、「糖尿病」及「生酮」的族群

→ 廣泛應用於標榜「低卡」、「減醣」或「低碳水」的食品中


➤ 小心6大類可能含有赤藻糖醇的食物類別:

📍① 無糖和低糖飲料:部分無糖氣泡飲、運動飲料、零卡汽水、即飲茶、能量飲。

📍② 生酮和低碳烘焙品與甜點:部分生酮麵包、低碳吐司、無麵粉蛋糕、餅乾、鬆餅。

📍③ 健身蛋白質補充品:部分乳清蛋白粉、高蛋白能量棒、代餐奶昔。

📍④ 無糖糖果與冰品:部分無糖口香糖、薄荷錠、巧克力、無糖牛軋糖、零卡果凍、生酮或低卡冰淇淋。

📍⑤ 家用代糖產品:包裝成顆粒或粉末狀的桌上型代糖,常與羅漢果糖或甜菊糖等其他甜味劑混合。

📍⑥ 醬料與調味品:部分無糖番茄醬、無糖烤肉醬、零卡沙拉醬、甜味抹醬或糖漿。


**並非所有以上產品皆含有代糖「赤藻糖醇」,請詳閱成分標示。


▋赤藻糖醇對腦血管的傷害


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的研究團隊,在2025年6月於《J. Applied Physiology》期刊發表了最新研究,釐清了赤藻糖醇可能「如何導致中風」的機制:

➤ 科學家培養「人類腦血管內皮細胞」,加入赤藻糖醇,模擬喝下一份無糖飲料(約含有30克赤藻糖醇),在人體可能達到的血液濃度。

➤ 短短3小時的暴露,就讓「腦血管細胞」出現一系列「功能失調」:

🩸氧化壓力上升:俗稱「自由基」的活性氧(ROS)是細胞的破壞者。赤藻糖醇使自由基「飆升約75%」↑,是導致腦細胞損傷、發炎的關鍵,增加「動脈硬化」和血管疾病風險。

🩸血管舒張功能受損:有「血管健康分子」之稱的一氧化氮(NO),能讓血管放鬆、確保腦血流順暢。赤藻糖醇「顯著抑制」NO的產生↓,使血管失去彈性,血管擴張功能受阻。

🩸血管收縮異常增強:赤藻糖醇還促進了「血管收縮蛋白」(內皮素-1)分泌。導致血管傾向「收縮和痙攣」,引發血流障礙,可能阻礙腦部供血。

🩸溶解血栓能力被削弱:人體自身擁有「清除血栓」的防禦系統。然而,經赤藻糖醇處理的細胞,溶解血栓的能力「顯著鈍化」,增加「血管阻塞」的風險。


🔗❝以上這四個變化環環相扣,共同構成了「缺血性中風」(腦血流阻塞導致)的完美風暴❞

→ 研究人員說:「當血管更趨於收縮,而溶解血栓的能力又降低,中風風險自然就會上升。」


▋赤藻糖醇與中風及心臟病


2023年發表於《Nature Medicine》的一項研究,針對約4000名受試者,追蹤3年內主要心血管事件(如心肌梗塞、中風)的發生率,也發現:

🔥 血中赤藻糖醇濃度較高者,未來三年內:心臟病或中風的風險增加約2倍

(濃度最高的25%人群,和最低25%人群相比)

🔥 體內濃度飆升近1000倍:實驗中健康參與者喝下一杯含有30克赤藻糖醇的飲料(約等於一罐無糖能量飲),血中赤藻糖醇濃度飆升了「近1000倍」,高濃度持續超過2天。

🔥 赤藻糖醇顯著增強「血小板」的聚集,讓血液變得「黏稠、易凝集」,促進「血栓形成」的風險。

🔥 兩項研究,分別從「細胞機轉」與「人類流行病學」層面指向同一結論:

💡❝赤藻糖醇過量可能影響心腦血管健康,我們需要學會辨識並謹慎對待❞


▋打造心腦防護的5個飲食技巧


仔細辨識食品成分及標籤:仔細掃描成分表,留心「赤藻糖醇」、「赤蘚糖醇」、「糖醇」、「erythritol」 或「sugar alcohol」類字樣 。若產品標示了「總糖醇含量」,即可能含有類似甜味劑。

⚠️ 「無糖」或「零卡」,不等於「沒有添加甜味劑」。仔細閱讀食品標示,了解自己正在攝入什麼、攝入多少,是自我保護的基礎。

節制赤藻糖醇的攝取: 留意日常攝入了多少赤藻糖醇,減糖的目的在於健康,若代糖本身潛藏風險,就失去了意義。

🟡 一般健康族群:「適量原則」偶爾使用,但避免規律大量攝取。歐洲食品安全局2023年重新將赤藻糖醇的每日攝取量,大幅調降至0.5公克/公斤體重。(約60公斤成人每日30公克內)

🔴 血管高風險族群:若您已有糖尿病、高血壓、動脈硬化或曾有中風、心臟病史,則應盡可能減少甚至完全避免。

回歸使用天然甜味:需要甜味時,優先選擇「天然糖源」,像黑糖、蜂蜜、水果製成的果醬,謹記「點綴提味就好」的原則。

→ 必須強調,這些仍是糖分,會影響血糖。對於有「糖尿病」或心血管風險的族群,仍應謹慎避免。

擁抱天然原型食物:「守護血管健康」重要防線,就是回歸食物最真實、純粹的樣貌。

→ 請將飲食基石建立在天然「原型食物」:多色彩的蔬果、全穀物(糙米、燕麥、藜麥)、優質蛋白(魚、雞肉、豆類)以及健康脂肪(橄欖油、堅果、酪梨)。

重新訓練味蕾:加工食品使我們的味蕾「鈍化」也「習慣」了高甜度。

→ 有意識地減少「對甜味的依賴」,欣賞食物的天然風味,訓練味覺習慣吃得「沒那麼甜」,逐步過渡到品嚐真正無添加的茶、咖啡或純淨水。


▋從容應對的飲食智慧


赤藻糖醇的相關研究和警示,不是要製造恐慌,而是深刻地提醒我們:

「無糖」≠ 安全,「零卡」≠ 零風險。

「腦心血管疾病」是長期累積形成的,我們必須確保日常看似無害的成分,不會成為隱形的健康威脅。

最好的「代糖」,或許就是逐步減少對甜味的依賴,回歸更自然的飲食模式,才是從根本上促進身心健康的終極之道。




#Erythritol
#ArtificialSweeteners
#BrainHealth
#StrokeRisk
#EndothelialFunction
#OxidativeStress
#NutritionScience
#HealthyDietTip


小提醒:上述2025年實驗是在細胞培養中進行的,試驗屬於體外研究,結果推廣至人體仍需進一步驗證。結合2023年大型人群研究發現,證據已充分提醒我們,慎重看待赤藻糖醇的過量攝取,長期攝入赤藻糖醇可能並非完全無害。



© CC BY-NC-ND 4.0

2025年8月11日 星期一

實證失智預防飲食法!「MIND飲食法」能降低「失智」風險!






科學家發現「MIND飲食法」能降低「失智」風險,減少大腦「記憶細胞」退化和損傷。我整理了「9大必吃健腦食物」與「5大傷腦地雷食物」,看完這篇文章,你立刻能輕鬆上手實踐!

長期吃 「MIND 飲食」,研究發現:記憶力更佳、腦容量較大、失智風險更低!

這是科學家根據研究,擬定的「大腦優化」飲食法,

但,到底該怎麼吃?我整理了「MIND 實用日常飲食建議」,

幫助你把腦科學無痛融入每日三餐!

2025年8月7日 星期四

全身不明原因的痠痛又疲倦,到底怎麼了 ?


43388440_l-全身不明原因的痠痛又疲倦,到底怎麼了 ?








文 / 鄭淳予 醫師

“全身這裡痛那裡痛,總是像感冒一樣好疲累喔。”
“一覺睡起來,身體還是感覺十分疼痛和僵硬。”

你會全身肌肉和關節多處疼痛,常常還伴隨睡眠障礙、疲倦感、腸胃道不適、頭痛、和情緒低落嗎?

這代表你可能罹患了「纖維肌痛症」!

當止痛藥無效!請注意六種「異常」頭痛症狀!

止痛藥也救不了 6 種「不尋常」的頭痛

文 / 鄭淳予醫師

頭痛是很常見的毛病,有些人不止自己有,家人也常常和自己一樣有頭痛的問題,也因此頭痛發生時互相分享止痛藥,吃吃就不去理會它了,

但你知道,嚴重的頭痛發作時也不是吃吃止痛藥就能減緩的;頭痛也可能是腦瘤、腦出血、中樞神經感染的常見症狀嗎?

接下來和大家分享「不尋常頭痛的六大警訊」

什麼時候該找神經科(腦神經科)醫生?



%25E7%25A5%259E%25E7%25B6%2593%25E7%25A7%2591%25E7%259C%258B%25E4%25BB%2580%25E9%25BA%25BC-神經科(神經內科)醫師到底在看什麼?



文 / 鄭淳予醫師 (<--神經科醫師無誤)

肚子痛看腸胃科,心絞痛看心臟科,那你時常健忘、失神、頭腦混沌不清有腦霧(brain fog)現象,或是頭痛或是肩頸腰背痠痛要看哪一科呢?


常常有很多朋友因為頭痛google來到門診求治,說 : 「現在才知道原來頭痛是要看神經科喔 ! 

甚至告訴我之前以為神經科就是在看神經病的,就連坐在診間了,都還不確定自己到底有沒有走錯科啊?

也有病患的家屬一聽到自己的家人在看神經科,就十分緊張以為自己的家人腦袋一定發生什麼大毛病了,

在這裡就趕緊來替神經科正名一下,向大家介紹一下腦神經科醫師到底都看些什麼問題呢?

【2025更新】感覺腦袋混亂不清?腦霧5大QA一次解答





文 / 鄭淳予醫師

「腦霧」Brain Fog 的困擾開始被全球關注,臨床上也有愈來愈多病人抱怨自己:腦袋轉不過來、腦袋無法思考等,思緒遲鈍、身心倦怠…

我針對5項迷思,作一些QA解說,希望能幫忙大家解除誤解和恐慌,一起開始正確理解和改善療癒「腦霧」:​


空氣汙染增加失智風險!5招日常防空汙護腦對策!






【防失智從呼吸開始】台灣推估「每 30 分鐘」就會「增加 1 位失智者」!「空氣汙染」正損害我們的記憶,增加「失智」風險!

好消息是,我們可以「主動預防」,我整理了「5招日常防空汙護腦對策」,從日常呼吸開始,一起守護大腦!

台灣目前 65 歲以上失智人口約 35 萬人,推估 2050 年可能「翻倍」達 80 萬人!

「空氣污染」已正式成為「失智症」風險因子,一起來看看最新研究的結果,了解我們可以怎麼「主動預防」失智!

2025年8月1日 星期五

網拍安眠藥事件反思,我吃的藥難道是「毒」嗎?






【是藥還是毒?】網拍安眠藥事件讓大家擔心,我吃的「藥」難道是「毒」嗎?

先說結論:當然不是!

問題的關鍵:不在於藥品本身,而在於取得藥品的「程序」和「使用」是否正當。

合法使用「管制藥品」,不等於用毒。

我整理了「5個正確安全的用藥觀念」,對於正在治療的朋友,只要按照這些技巧,即可安心服藥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