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FU

2025年9月25日 星期四

可可護心腦抗發炎老化!「攝取可可的三大法則」和「三大地雷」!


🍫巧克力和可可中的「類黃酮」能降低發炎和老化、保護心血管和大腦!

常感覺身體容易疲勞、這裡痠那裡痛?

這可能是體內正燃起「發炎性老化」!🔥

「發炎」是大腦和全身老化的重要根源,

如何從飲食中降低發炎、抗老化?

最新研究帶來了美味解答:

類黃酮「可可黃烷醇」正是護腦、抗老化的超級食物!

我整理了「攝取可可的三大法則」和「三大地雷」,記得看到最後!


▋抗老化重要觀念「發炎性老化」


一定要認識「發炎性老化」(Inflammaging),

這個詞結合了「發炎」(inflammation)+「老化」(aging),

是由義大利免疫學家Claudio Franceschi於2000年提出的概念,

→ 指的是隨著年齡增長,體內會逐漸產生「持續、低度」的發炎狀態,

→ 就像體內一把緩慢燃燒的火,持續損害心血管、代謝、肌肉骨骼,甚至大腦。

➤ 「發炎性老化」是「衰老」的關鍵,會引起:

失智風險:大腦中的神經性發炎,與神經退化、阿茲海默症密切相關,會影響認知功能,記憶、注意力下降、思考理解變慢。

心臟病和中風:慢性發炎會造成動脈硬化、損傷血管內皮細胞 。

糖尿病:發炎性老化會導致胰島素阻抗,引發代謝性疾病 。

癌症:慢性發炎會促進細胞突變、不正常增殖和轉移。

肌肉和骨質流失:造成全身衰弱、無力和肌少症。


▋可可黃烷醇的益處


哈佛醫學院與布萊根婦女醫院研究團隊,2025年9月在《Age and Ageing》期刊發表COSMOS大型試驗,追蹤2年的結果:

➤ 證實「可可黃烷醇」(Cocoa Flavanols),一類存在於可可豆中的「類黃酮」,具有抗氧化、抗發炎、抗老化特性。

➤ 每日補充可可黃烷醇的組別,體內的關鍵「發炎指標」 (hsCRP) 每年顯著降低↓🔻8.4% 。

→ 實驗中每日補充的可可萃取物,含有500毫克可可黃烷醇,其中包含80毫克表兒茶素。

➤ 在同一試驗中,補充可可黃烷醇能讓:心血管疾病的死亡風險降低↓🔻27%!中風、心臟病風險都降低!


▋可可黃烷醇能活化大腦


可可黃烷醇不只護心,更能活化大腦!

① 提升大腦血流量:研究證實,可可黃烷醇能有效增加大腦血流,特別是掌管學習、記憶和高階思考的區域 。 ​ ​

② 思考更敏銳:2020年英國伯明翰大學團隊發表在《Scientific Reports》的研究指出,攝取高黃烷醇可可的參與者,在完成複雜認知任務時,速度平均加快了11%,且準確率更高 。

③ 保護神經:它還能促進新神經元生成,保護大腦免於老化損傷,有助於保護認知功能,並可能降低失智等神經退化的風險。


▋聰明攝取可可的三大法則


想獲得可可黃烷醇的好處,不是隨便吃巧克力就好!請記住以下三大法則:

✅法則:適量高濃度可可粉與黑巧克力

⚠️記得適量攝取:每天 2-3 小片「黑巧克力」(約20-40克)或 12 克「可可粉」沖泡的可可飲,不要過量!

純可可粉是黃烷醇的很好來源,可用來沖泡無糖可可飲或加入料理,選擇黑巧克力時,建議挑選可可濃度「70%以上」、少糖的產品。

✅法則:咖啡因敏感者注意

可可含有少量咖啡因與可可鹼,攝取過多可能引起心悸、睡眠困擾或腸胃不適。若對咖啡因敏感,記得不要在下午三點後食用,以小份量點心為原則。

✅法則:檢視成分越純越好

閱讀成分表,越單純越好!避開添加大量糖、乳脂或氫化植物油的產品,這些成分雖然增加滑順口感,但反而會促進發炎、增加熱量。



▋均衡攝取「黃烷醇」的多元食物


除了可可,這些食物也富含「黃烷醇」,要多元均衡攝取:

• 茶類:特別是綠茶、烏龍茶和紅茶。

• 莓果:藍莓、草莓、桑葚等。

• 葡萄與堅果:葡萄或無添加的天然葡萄乾、堅果。

• 繽紛多彩的蔬果:例如蘋果、洋蔥、深綠色蔬菜等。


▋食用前注意三大地雷


💥地雷:注意避開鹼化處理

許多可可粉為了降低苦味會進行「鹼化」(Dutch-processed),這個過程會讓黃烷醇高度流失!購買時記得選擇標示為「天然」或「未鹼化」(non-alkalized) 的可可粉。

💥地雷:可能引發偏頭痛

可可中的「酪胺」可能會觸發部分敏感族群的偏頭痛,並不一定適合所有人,可由小量嘗試起。 ​

💥地雷:巧克力不等於健康萬靈丹

這點最重要!市售巧克力常含高糖高脂,過量攝取反而會不利健康。千萬別把這篇分享當成狂吃巧克力的藉口喔!

抗老護心腦,要配合均衡飲食、運動和良好睡眠!

❌ 正如研究作者Sesso醫師強調:「這項試驗並不代表可以透過猛吃巧克力來達到效果!」過量的巧克力可能導致熱量攝取過多、體重增加,反而不利於心血管健康。


▋不只長壽更要活得優雅


生命進展是必然,但衰退與疾病可以避免,

將「抗發炎」的概念融入生活,

最終目標是讓我們不僅延長壽命,

更要擁有低發炎、活力充沛的身心狀態,

活出長壽且優雅的生命!



#CocoaFlavanols
#CocoaExtract
#Polyphenols
#BrainHealth
#CognitiveWellness
#Neuroprotection
#AntiInflammation
#Inflammaging
#HealthyAging
#LongevityLifestyle

© CC BY-NC-ND 4.0

2025年9月16日 星期二

7大前兆頭痛警報!三步驟SOP善用前兆緩解頭痛!






打哈欠也是警訊!反胃、畏光、肩頸痠痛、想吃甜食、腦霧,出現這些「前兆」,頭痛可能即將發作!這也是治療黃金期!

偏頭痛不是從「痛」才開始!身體早就發出警報,你收到了嗎?

我常跟病人笑說:「你已經痛到變半仙了!」

很多病人會說:我時常感覺身體怪怪不舒服,

然後就知道「今天會頭痛大發作!」

沒錯,這就是偏頭痛常有的「非疼痛的前兆期」,別忽略看似無關的訊號,

抓緊機會好好休息和治療,能降低頭痛大發作!


▋認識偏頭痛的前兆期


你以為偏頭痛是從「痛」那一刻才開始嗎?其實不然。

• 頭痛的「前兆期」或稱「前驅期」(Prodrome/Premonitory Phase):在頭痛發作「前」數小時到48小時,先出現的一系列「非疼痛」身心變化。

• 根據2025年2月發表在《Neurology Clinical Practice》PRODROME試驗的結果:在能辨識前兆的族群中,前兆症狀發生後,有高達81.5%的機會、在接下來1到6小時內,頭痛就會來報到,這就是名副其實的「頭痛警報」!

• 在頭痛引爆之前,大腦深處的「下視丘」已經開始異常活躍,這個區域掌管睡眠、食慾、情緒和能量,一旦被啟動,便會引發一系列看似與頭痛無關的「怪感覺」,成為頭痛來臨前的獨特訊號。


▋7大前兆頭痛警報


以下幾個最常見,多數在頭痛「1至6小時前」出現,你中了幾個?

我根據2025年9月發表在《Headache》及相關PRODROME試驗研究,統整最常見的7大前兆症狀如下:

① 噁心反胃和腸胃不適:研究發現85%的受訪者曾在頭痛前,感到噁心想吐或腸胃不適。

② 異常疲倦或狂打呵欠:感覺像被瞬間抽光所有電力,身體沉重,呵欠連連。

③ 對光或聲音超敏感:手機、螢幕、室內燈光變刺眼;平常說話的音量都變得吵雜難耐。

④ 肩頸僵硬或痠痛:很多人以為是姿勢不良,但它其實就是頭痛將要發作的警訊! ​ ​

⑤ 頭暈或頭重腳輕:感到頭暈目眩或站立不穩、平衡變差。

⑥ 腦霧:注意力不集中,感覺思緒變得遲緩,工作效率直直落 。

⑦ 情緒起伏或想大吃:突然變得暴躁易怒、莫名低落,或特別想吃甜食。


▋把握治療黃金期


辨識出前兆,不僅是為了預測頭痛,更是為了抓住「治療的黃金時機」!

→ 在症狀出現時就好好休息或用藥,效果比等到痛起來才處理更好。

研究證實,在「前兆期」就治療,可以:

▶︎ 成功攔截後續頭痛發作:2023年發表於《The Lancet》的研究顯示,在前兆期用藥,近半數的參與者成功避免了中度至重度的頭痛發作。

→ 更有24%的病人在接下來的24小時內沒有任何頭痛。

▶︎ 直接緩解前兆症狀本身:2025年5月發表在《Nature Medicine》的研究顯示,使用新一代的急性藥物(Ubrogepant,一種口服CGRP受體拮抗劑),部分病人服藥1小時後,「腦霧」改善;2小時後「畏光」消失;3小時後「疲勞」和「頸部僵硬」得到緩解 。 ​

▶︎ 降低失能風險:前兆期用藥的病人,更有可能在接下來的一天內維持正常的日常功能,無需因頭痛而臥床休息或中斷工作。


▋三步驟SOP善用前兆緩解頭痛


建立自己的前兆清單:記錄每次發作前的異常徵象(例如:打哈欠變多、對光聲更敏感、肩頸緊痠、腸胃不適、思考變慢、想吃甜等),並加註症狀出現到頭痛開始的時間差,持續記錄數週至數月,就能找出自己最具預測力的警訊。

辨識前兆開始行動:一旦出現熟悉的前兆,就記得開始避開強光、降噪,必要時可以配戴墨鏡、眼罩或耳塞來輔助;補充水分;感到疲倦時短暫閉目休息、減少身心負荷;出現煩躁時做些放鬆伸展。儘量減少外在刺激,降低觸發頭痛的誘因。

擬定前兆期治療計畫:若頭痛或這些前兆不舒服總是讓你困擾,可以與頭痛醫生討論,一旦出現你的前兆,是否用藥、用什麼藥、劑量為何?每個人疼痛特性與自身的狀況不同,我們會和你一起找出最適合的「頭痛配方」。


▋更有效主動地緩解疼痛


前兆期為我們舒緩頭痛提供了黃金窗口,

在這段時間好好休息和治療,

不僅能攔截頭痛,更能維持我們當下的生活與工作功能,

開始觀察和辨識自己的前兆症狀,

主動擺脫疼痛帶來的困擾!



#Migraine
#HeadacheRelief
#Neurology
#BrainHealth
#Neuroscience
#BrainScience
#PRODROME

© CC BY-NC-ND 4.0

2025年9月9日 星期二

六種代糖加速大腦老化62%!






六種代糖與大腦加速老化相關,最新研究:大量攝取這六種「代糖」的人,「認知退化」加速 62%!相當於大腦老化了 1.6 年!

今年6月份時我曾提醒大家,代糖「赤藻糖醇」和「中風及心臟病」風險有關,

最新研究再顯示,代糖對「大腦」可能有潛在負面影響:

⚠️ 六種常見甜味劑與「記憶認知能力」加速衰退密切相關!


▋甜味劑與大腦退化的關聯


巴西聖保羅大學團隊於2025年9月發表在神經醫學期刊《Neurology》,追蹤約1.2萬名成人、長達8年的大型研究,結果發現:

➊ ​ 六種代糖均與認知衰退有關,包含:

• 阿斯巴甜(Aspartame)

• 糖精(Saccharin)、

• 醋磺內酯鉀(Acesulfame-K、又稱安賽蜜)

• 赤藻糖醇(Erythritol)

• 山梨糖醇(Sorbitol)

• 木糖醇(Xylitol)


→ 這六種「低/無熱量甜味劑」,皆與認知功能(包含 記憶力、語言流暢度等)加速退化有關。

大腦加速老化:與攝取量最低的人相比,代糖攝取最多的人認知退化加速 62%,研究人員量化這個差距,相當於大腦的認知功能老化了 1.6 年。

中年是關鍵預防期:這種關聯在60歲以下的族群最明顯,暗示中年的飲食選擇,可能在失智症狀出現的數十年前,就已經對大腦產生了深遠影響。

糖尿病族群風險更高:在糖尿病病人中,記憶與整體認知的退化關聯更強,這樣的發現令人擔心,經常食用代糖來「控糖」的病人,反而可能加速大腦老化。


▋七大類可能含相關代糖的食品


「低/無熱量甜味劑」被廣泛應用於體重管理、健身、糖尿病控制及生酮的產品中,尤其常見於標榜「零卡、低卡、減醣、低碳水」的食品:

① 無糖和低卡飲料:部分無糖氣泡飲、運動飲料、零卡汽水、即飲茶、能量飲。

② 低卡乳品與植物奶類:部分低卡調味乳、優酪乳、優格、乳酸菌飲品;豆漿、燕麥奶、杏仁奶等。

③ 生酮和低碳烘焙品:部分生酮麵包、低碳吐司、無麵粉蛋糕、餅乾、鬆餅。

④ 健身蛋白補充品和穀類早餐:部分乳清蛋白粉、高蛋白能量棒、代餐奶昔;低卡穀物早餐、穀片棒。

⑤ 無糖零食與冰品:部分無糖口香糖、薄荷錠、巧克力、無糖牛軋糖、零卡果凍、生酮或低卡冰淇淋。

⑥ 家用代糖產品:包裝成顆粒或粉末狀的桌上型代糖。

⑦ 醬料與調味品:部分無糖番茄醬、烤肉醬、零卡沙拉醬、甜味抹醬或糖漿。

📌 重要提醒:此列表食品只是「潛在」來源,不代表該類別所有商品皆含代糖喔!選購時,還是要詳閱成分標示為依據。


▋代糖為什麼可能會傷腦?


🧠 科學家推測的可能原因與機轉,包含:

▶︎ 神經毒性與神經發炎:阿斯巴甜代謝可能產生神經毒性化合物,引發神經性發炎。

▶︎ 血管健康影響:赤藻糖醇與血栓風險提高、血管內皮功能受損有關,可能影響腦部血流。

▶︎ 腸道菌群失衡:甜味劑可能改變腸道菌群,影響大腦護城河「血腦屏障」完整性。

▶︎ 神經突觸功能受損:某些代糖與記憶中樞「海馬迴」突觸素(Synaptophysin)減少有關,可能影響記憶形成。


▋立即可以開始做的三件事 ✅


打開食物櫃和冰箱檢查成分表:拿出家中現有的零食、飲料、醬料,仔細閱讀背後的成分表,留心上面提到的六種代糖中、英文字樣,若有則以後儘量不要再買。

→ 重點:「無糖」、「零卡」≠「無甜味劑」

想吃甜時請hold住:優先選擇「天然糖源」,像黑糖、蜂蜜、果醬,記得「點綴提味就好」的原則。

替代方案:無調味的堅果、原味優格、新鮮水果等,營養又好吃。

多吃天然原型食物:色彩豐富的蔬果、全穀物(糙米、燕麥、藜麥)、優質蛋白(魚、雞肉、豆類)以及健康脂肪(橄欖油、堅果、酪梨)。

執行漸進式味蕾減甜訓練:嘗試每週逐步降低飲食中的甜度。可以從「少糖」開始,慢慢過渡到只喝白開水、加入檸檬片的氣泡水,或無糖的沖泡茶、咖啡。

→ 有意識減少對甜味的依賴,訓練味覺慢慢習慣吃得「沒那麼甜」。


▋小心甜蜜的大腦陷阱


雖然代糖幫助我們減少熱量攝取,

但犧牲的可能是珍貴的認知功能,

「無糖」≠ 安全、「零卡」≠ 零風險,

記得提醒自己、家人和孩子:

💡少喝一罐零卡汽水,就是守護大腦健康!



*小提醒:此研究屬於「前瞻性世代研究」,是流行病學中有力的研究設計,然而,本質上是觀察性研究,只能顯示攝取代糖與認知衰退之間存在明確關聯,因果關係有待更多研究探查與證實。



#ArtificialSweeteners
#SugarSubstitutes
#NutritionScience
#BrainHealth
#CognitiveDecline
#BrainAging
#Neuroscience
#HealthyEating


© CC BY-NC-ND 4.0

2025年9月2日 星期二

頭痛也有月亮週期!「五大頭痛日常預防策略」, 邁向無痛生活!







最新研究發現:在月亮隱沒的「新月」之前1-2天(近農曆月底),偏頭痛發作風險高出34%!

這不是腦玄學,是權威期刊認證的腦科學!

偏頭痛總是說來就來,讓你措手不及?

🌕科學家發現:「月亮週期」可能是預測的時間線索!

你的頭痛跟月亮週期相關嗎?

忍痛和狂吃止痛藥的時代已經過去,

我整理了「五大頭痛日常預防策略」,

一起邁向無痛生活!


▋偏頭痛與月亮週期息息相關


2025年8月28日發表在《Headache》期刊,美國賓州大學和哈佛醫學院的研究團隊發現:

➤ 新月前頭痛風險增三成:偏頭痛的發作高峰期,集中在「新月」來臨前的 1 至 2 天。

→ 這段時間,相當於「農曆月底」,從地球上幾乎看不見月亮,偏頭痛的發作可能性也隨之升高,其發作勝算比起「滿月」時顯著高出34%,是後者的1.34倍。

➤ 頭痛風險隨月相波動:偏頭痛發作的風險隨「月相變化」,呈現如潮汐般週期性的高低起伏。

🌑🌒🌓🌔🌕🌖🌗🌘

→ 🌕 風險低谷:在「滿月」(農曆十五、十六)前後,頭痛風險降至最低。

→ 🌗 風險攀升:隨著月光由盈轉虧,頭痛風險逐步升高。

→ 🌑 風險頂峰:最終在「新月」之前1-2天(近農曆月底)達到最高點。


▋月亮如何遙控我們的大腦


雖然目前尚無定論,但科學家提出了三個假設性的推論:

❶ ​ 褪黑激素的調控:褪黑激素(Melatonin)是調節睡眠的「黑暗荷爾蒙」,同時也有「#減緩疼痛」的作用,月球引力、月光強弱或氣壓的波動,可能透過影響褪黑激素的分泌,進而調節大腦對頭痛的敏感度。

❷ 人體內建的月亮節律時鐘:除了我們熟知的「日夜節律」(約24小時),科學家推測,人體可能也內建了一個「月亮週期生理節律」(約29.5天)。

→ 這種「月亮節律」在海洋生物中非常普遍,例如珊瑚和魚類的繁殖週期就與月亮同步。偏頭痛的週期性發作,可能也受到這種潛藏節律影響。

❸ 偏頭痛基因因素:CSNK1D 基因,不僅與「生理時鐘調控」有關,也與某些「家族性偏頭痛」的遺傳相關。在某些海洋生物中,CSNK1D 基因也參與調節對潮汐或月相的反應。

→ 因此科學家推測,若人體存在此基因特定變異,可能使部分人對月亮週期的影響更敏感。


▋如何應用「新月」預防頭痛


對熟悉「農曆」的我們來說,可以更直觀地理解:

→ 頭痛的發作高峰期:約落在「農曆月底」、接近「下個月初一」的那幾天。

→ 2025下半年新月,國曆日期:8/23、9/22、10/21、11/20、12/20

▸ 觀察紀錄:不妨將上述新月日期標記在行事曆上,對照自己的頭痛日記,觀察兩者之間的關聯性。

▸ 提前預防:若發現高度相關,建議在新月來臨前的 2–3 天,就開始加強頭痛預防的生活及飲食管理。

具體方法我詳細整理在下文!


▋五大頭痛日常預防策略


接近新月和生理期前,更要記得以下五件事:

① 建立自己的頭痛日記:「新月日子」先標註起來,每次頭痛在日曆上做記號,2-3 個月後回看是否在新月前更密集。若是女生也可以把「生理經期」標上,通常頭痛風險也會增加。

→ 找出疊加誘因:進一步對照生活,是否晚睡、飲酒、攝取過多咖啡因、接觸強光或面臨高壓工作,找出會讓情況雪上加霜的「疊加誘因」。

② 充足睡眠規律作息:「睡眠不足」很容易觸發頭痛,每天在同一時間睡覺和起床,週末也要保持。規律的作息有助於鞏固日夜節律,為減痛提供穩定基礎 。

→ 接近新月和生理期前,更要睡飽睡滿!

③ 避免頭痛飲食地雷:「血糖波動」與「脫水」都會增加頭痛風險。定時定量用餐,避免隔餐不吃或突然暴食。全天候補充水分,避免含糖飲料 。

→ 識別個人地雷:酒精、起司、巧克力、柑橘類水果、味精、加工肉品(如香腸、培根)等,都可能在部分人身上誘發頭痛。 ​ ​

④ 有效管理壓力:「壓力」是偏頭痛最常見的誘因之一,規律的有氧運動、正念呼吸或瑜珈都能預防頭痛。接近新月和生理期前,記得簡化生活和工作,讓自己好好休息和放鬆。

⑤ 與你的頭痛醫生分享:帶著你的「頭痛日記」與新月/經期記錄,看診時,就能幫助我們決定是否要在某些時期幫助你「強化預防」。

→ 有許多不同於止痛藥的「頭痛預防性用藥」,如新型的「CGRP抑制劑治療」都能實踐「頭痛預防治療」。


▋頭痛不用忍耐


我常勸病人:不要等到「火燒厝」才緊張,小火就要趕快滅,

沒錯!頭痛是可以有效預防和治療的,

雖然我們無法躲開月亮和賀爾蒙變化,

但透過觀察紀錄、吃好睡好、預防治療,

還是可以主導和掌握疼痛的發生,

只能被動忍痛、依賴過多止痛藥的時代已經過去了,

一起練習邁向無痛生活吧!




*小提醒:這是一個關聯性的發現,並不代表月亮就是造成偏頭痛的直接原因,其背後的生理機制仍有待進一步探索。



#Migraine
#Headache
#NewMoon
#LunarCycle
#Chronobiology
#MigraineAwareness
#BrainHealth
#Neuroscience

© CC BY-NC-ND 4.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