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 / 鄭淳予醫師
今年6月份時我曾提醒大家,代糖「赤藻糖醇」和「中風及心臟病」風險有關,
最新研究再顯示,代糖對「大腦」可能有潛在負面影響:
⚠️ 六種常見甜味劑與「記憶認知能力」加速衰退密切相關!
▋甜味劑與大腦退化的關聯
巴西聖保羅大學團隊於2025年9月發表在神經醫學期刊《Neurology》,追蹤約1.2萬名成人、長達8年的大型研究,結果發現:
➊ 六種代糖均與認知衰退有關,包含:
• 阿斯巴甜(Aspartame)
• 糖精(Saccharin)、
• 醋磺內酯鉀(Acesulfame-K、又稱安賽蜜)
• 赤藻糖醇(Erythritol)
• 山梨糖醇(Sorbitol)
• 木糖醇(Xylitol)
→ 這六種「低/無熱量甜味劑」,皆與認知功能(包含 記憶力、語言流暢度等)加速退化有關。
➋ 大腦加速老化:與攝取量最低的人相比,代糖攝取最多的人認知退化加速 62%,研究人員量化這個差距,相當於大腦的認知功能老化了 1.6 年。
➌ 中年是關鍵預防期:這種關聯在60歲以下的族群最明顯,暗示中年的飲食選擇,可能在失智症狀出現的數十年前,就已經對大腦產生了深遠影響。
➍ 糖尿病族群風險更高:在糖尿病病人中,記憶與整體認知的退化關聯更強,這樣的發現令人擔心,經常食用代糖來「控糖」的病人,反而可能加速大腦老化。
▋七大類可能含相關代糖的食品
「低/無熱量甜味劑」被廣泛應用於體重管理、健身、糖尿病控制及生酮的產品中,尤其常見於標榜「零卡、低卡、減醣、低碳水」的食品:
① 無糖和低卡飲料:部分無糖氣泡飲、運動飲料、零卡汽水、即飲茶、能量飲。
② 低卡乳品與植物奶類:部分低卡調味乳、優酪乳、優格、乳酸菌飲品;豆漿、燕麥奶、杏仁奶等。
③ 生酮和低碳烘焙品:部分生酮麵包、低碳吐司、無麵粉蛋糕、餅乾、鬆餅。
④ 健身蛋白補充品和穀類早餐:部分乳清蛋白粉、高蛋白能量棒、代餐奶昔;低卡穀物早餐、穀片棒。
⑤ 無糖零食與冰品:部分無糖口香糖、薄荷錠、巧克力、無糖牛軋糖、零卡果凍、生酮或低卡冰淇淋。
⑥ 家用代糖產品:包裝成顆粒或粉末狀的桌上型代糖。
⑦ 醬料與調味品:部分無糖番茄醬、烤肉醬、零卡沙拉醬、甜味抹醬或糖漿。
📌 重要提醒:此列表食品只是「潛在」來源,不代表該類別所有商品皆含代糖喔!選購時,還是要詳閱成分標示為依據。
▋代糖為什麼可能會傷腦?
🧠 科學家推測的可能原因與機轉,包含:
▶︎ 神經毒性與神經發炎:阿斯巴甜代謝可能產生神經毒性化合物,引發神經性發炎。
▶︎ 血管健康影響:赤藻糖醇與血栓風險提高、血管內皮功能受損有關,可能影響腦部血流。
▶︎ 腸道菌群失衡:甜味劑可能改變腸道菌群,影響大腦護城河「血腦屏障」完整性。
▶︎ 神經突觸功能受損:某些代糖與記憶中樞「海馬迴」突觸素(Synaptophysin)減少有關,可能影響記憶形成。
▋立即可以開始做的三件事 ✅
❶ 打開食物櫃和冰箱檢查成分表:拿出家中現有的零食、飲料、醬料,仔細閱讀背後的成分表,留心上面提到的六種代糖中、英文字樣,若有則以後儘量不要再買。
→ 重點:「無糖」、「零卡」≠「無甜味劑」
❷ 想吃甜時請hold住:優先選擇「天然糖源」,像黑糖、蜂蜜、果醬,記得「點綴提味就好」的原則。
→ 替代方案:無調味的堅果、原味優格、新鮮水果等,營養又好吃。
→ 多吃天然原型食物:色彩豐富的蔬果、全穀物(糙米、燕麥、藜麥)、優質蛋白(魚、雞肉、豆類)以及健康脂肪(橄欖油、堅果、酪梨)。
❸ 執行漸進式味蕾減甜訓練:嘗試每週逐步降低飲食中的甜度。可以從「少糖」開始,慢慢過渡到只喝白開水、加入檸檬片的氣泡水,或無糖的沖泡茶、咖啡。
→ 有意識減少對甜味的依賴,訓練味覺慢慢習慣吃得「沒那麼甜」。
▋小心甜蜜的大腦陷阱
雖然代糖幫助我們減少熱量攝取,
但犧牲的可能是珍貴的認知功能,
「無糖」≠ 安全、「零卡」≠ 零風險,
記得提醒自己、家人和孩子:
💡少喝一罐零卡汽水,就是守護大腦健康!
*小提醒:此研究屬於「前瞻性世代研究」,是流行病學中有力的研究設計,然而,本質上是觀察性研究,只能顯示攝取代糖與認知衰退之間存在明確關聯,因果關係有待更多研究探查與證實。
#ArtificialSweeteners
#SugarSubstitutes
#NutritionScience
#BrainHealth
#CognitiveDecline
#BrainAging
#Neuroscience
#HealthyEating
© CC BY-NC-ND 4.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