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FU

2025年10月31日 星期五

九成中風心臟病早有警訊!「四大危險因子」提早預防!







中風和心臟病都是「突然」來的嗎?大錯特錯!這「四大危險因子」都可以提早預防!

每10位中風或心臟病患者,就有「9.9位」早就出現警訊!

最新研究發現:超過99%中風和心臟病發生前,

我們身體早已發出「可預防」的警報!

這「四大腦心血管危險因子」不要再忽略!

我也解答大家常見的問題:

迷思一 Q:「高血壓沒有不舒服,就不用吃藥?」

迷思二 Q:「血壓血糖藥一吃就要吃一輩子?」

為大家整理了「遠離中風和心臟病的4大關鍵行動」

先花30秒看這個新研究:


▋中風和心臟病並非無預警來襲


2025年9月發表於《美國心臟病學會雜誌》,美國西北大學與韓國延世大學共同主導的研究,追蹤近930萬成年人、長達 13-19年,結果發現:

➤ 中風和心臟病並非突發:「超過99%」的首次心臟病發作、心臟衰竭或中風患者,在發病前,早已出現至少一項「可控制」的風險因子。

➤ 頭號公敵是高血壓:在所有風險因子中,「高血壓」最常見!

➤ 中年族群也別輕忽:即使是一般認為風險較低的「60歲以下女性」,在首次發生中風或心臟衰竭前,仍有「超過95%」的人存在「未控制良好」的危險因子。

➤ 中風和心臟病是能積極預防的:絕大多數的心血管事件都有跡可循,且這些跡象多半可透過積極的預防措施加以逆轉或延緩。


▋4大可預防的血管風險因子


研究指出的四大風險因子,往往在「沒有任何不舒服」的情況下,默默侵蝕血管健康:

① 血壓升高:即使只是 ≥120/80mmHg,持續對血管壁造成壓力。

② 膽固醇超標:總膽固醇 ≥200 mg/dL,導致動脈硬化逐漸形成。

③ 血糖升高:空腹血糖 ≥100 mg/dL,引起血管損傷和發炎。

④ 吸菸習慣:直接損害血管,加速動脈硬化,促進血栓形成。

→正是這些看似「還好」、「沒感覺」的微小異常,經過數年至數十年的累積,最終導致腦心血管事件的發生。


▋迷思一 Q:「高血壓沒有不舒服,就不用吃藥?」


➤ 答案:這是錯誤觀念!高血壓其實是有名的沉默幫兇。

→ 研究裡最常見的危險因子就是:高血壓!

研究發現,南韓患者中超過95%、美國患者中超過93%,在發病前都已有「血壓問題」。

💡請記住:每十個遭受心臟病或中風打擊的人中,

有九個人並非源於某種罕見神秘疾病,


而是我們早已熟知、並且能治療的狀況:

❝ 例如沒有好好控制的血壓、超標的膽固醇、失控的血糖,或是戒不掉的菸癮導致。 ❞

研究作者、美國西北大學 Dr. Philip Greenland 說:

「即使風險因子只是輕微升高,都應該積極透過調整生活型態或藥物來處理!」


▋迷思二 Q:「血壓血糖藥一吃就要吃一輩子?」


➤ 答案:不一定,但需要持續管理。

這個問題其實是有些本末倒置的迷思,

因為量到血壓高開始吃藥控制,以免日後中風和心臟病,

若今天血壓因為生活飲食運動改善了,當然有機會不吃藥,

但若體質上不吃藥,血壓就再次飆高,

我們當然選擇繼續吃藥好好治療,

→ 現在血壓明明高,卻不敢吃藥,只是像把頭埋在沙子裡!

三高對大腦跟心臟的傷害,並不會因此停止!

天平的二端,相信我們都知道為了身體該如何權衡!


▋遠離中風和心臟病的4大關鍵行動


腦心血管疾病不是命運,是「選擇」!

定期檢視四大危險因子:血壓、膽固醇、血糖、吸菸。

無症狀不代表沒有傷害:「沒有不舒服」也要積極預防和治療。

藥物並非終身枷鎖:健康吃、好好睡、常常動,就有機會減少用藥。

越早投入越好:就如巴菲特的「投資滾雪球效應」,治療益處遠大於風險,對「腦心血管疾病」預防效益高,投資報酬率高的事,越早開始越好!



#PreventiveNeurology
#ClinicalNeuroscience
#BrainScience
#CardiovascularHealth
#StrokePrevention
#NeurovascularHealth
#HealthyBrainAging



© CC BY-NC-ND 4.0